福州龙腰由来
古人说福州是洞天福地,福州又是一条龙。福州龙住在北门外涧田北面龙窟山,明王应山《闽都记》说:“龙窟山在五都,其南为涧田山。”福州龙出了山,向西逶迤到战坂,所以战坂有座龙峰境。相传汉越王余善在今台江大庙山钓白龙,所以山上有钓龙台故址。后来余善叛汉,被繇王居服杀了,《闽都记》说“越王余善冢在宁基里。”宁基里即今战坂,余善墓在明代还保留着,明人陈椿有《越王墓下怀古》诗,但今不详墓在何方。
福州龙又向南延伸,部分淹没于湖中,今湖前村原在晋太康时东湖之滨,故名。此处的品石岩旁旧有龙邱寺,也以龙为名。福州龙身在屏山西麓,今地名龙腰是也。《闽都记》说:“龙腰山即越王山,半蟠城外者。闽时尝议浚凿城外壕,有言‘此龙脉不可断’,遂止。”龙腰大榕树下有古井“苔泉”,又名龙舌泉,今碑刻“苔泉”2字,相传为宋书法家蔡襄手迹。泉水清澈见底,前几年有人利用苔泉水办饮料厂。《闽都记》说:明代滑稽秀才郑堂父、永乐进士、宁波太守郑珞墓和永乐进士、贤明县令林真墓都在龙腰山,今无踪迹可寻。
福州龙的胡须在东街口北,聚春园菜馆南边原有小弄名大龙湫巷.此巷刚废不久、聚春园对面有小龙湫巷,内有光绪二十六年(1900)刻的“小龙湫巷重修水井”捐钱碑,其中有聚春园、美且有、醉乡等店铺名号,为难得的商业史料。福州话”龙湫”即龙须之意。
福州龙的角就是乌塔和白塔。福州龙直奔闽江,与白龙江(白龙)的白龙、乌龙江的乌龙会合,腾飞而起,冲出闽江,游向大海
相传有龙住在福州城北面的龙窟山,龙出了山,向南延伸,龙头在福州城内,龙的两只角就是乌塔和白塔,龙身在屏山西侧,福州福飞南路南段,留下了“龙腰”的地名。后来,有人在龙腰打一眼井。有人说,“苔泉井”之所以出名,是因为“名人效应”,产生这种效应的就是蔡襄。
福建福州兴洲境三圣王由来
据说,在北宋某年间,有三位不知何处来,又往何处去得道的僧人路过古鸠兹,行至白马山麓时,被“白马洞天”的隽秀风景所吸引,正准备上山游历一番,突然间,天空就电闪雷鸣,暴雨倾盆了。三人于是躲在山脚的一棵白果树下避雨。黑云压城,白光闪过,一声炸雷将白果树拦腰劈倒了,而三位僧人却岿然不动,安然无恙。而后,其中的一个僧人忽然就看见西方云空有佛光闪烁,隐约中辨认,似乎是观音菩萨正对他们拈花微笑。三个僧人连忙拜倒在地,感谢菩萨保佑。当地百姓听说此事后,觉得观音菩萨显灵的地方,一定与佛有缘,便在僧人们避雨的所在修建了一座寺庙。为了纪念那三位云游而去的高僧,寺庙命名为三圣寺。
故事仿佛长了腿脚,一传十,十传百不知怎么就传到了精通文墨的宋徽宗耳中。皇上就欣然提笔,赐书“三圣古寺”。一时间,三圣寺香客如云,十分兴旺。到了元朝,三圣寺和白马洞天都已经成了当地百姓旅游度假的景点。芜湖县令欧阳玄还特地为其赋诗,其中有“紫燕飞来如有约,玉骢驰去竟无踪。几度攀萝寻胜迹,短筇扶我上虬龙。”大画家王蒙不但画有形神兼备的《白马洞天》图,还题诗赞叹:“紫燕避寒霜,万雏啄石乳。风响百神来,千山动灵雨”。从此,千年古刹三圣寺不仅成为佛门净地,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,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。